(三)產品銷售嚴重依賴國外市場
1.國內市場需求不足
相對于我國光伏產業產能與產量的增速來說,我國國內的光伏市場需求還不足以支撐產能的高速擴張。我國是太陽能電池等光伏產品的生產大國,但仍是光伏發電市場應用小國,我國光伏產業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在90%以上(見圖2)。
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方面仍然以歐洲、日本和美國為主,相比之下我國光伏裝機容量占世界光伏裝機容量的比重非常?。ㄒ姳?)。
表3.我國光伏累計裝機與世界的比較
數據來源:歐洲光伏工業協會
2.歐洲市場萎縮
光伏發電成本遠高于常規能源,因此目前各國光伏產業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政府補貼。自2011年起,受國際金融危機尤其歐債危機的影響,作為全球光伏組件最大需求地的歐洲多國不斷削減太陽能政府補貼,使得歐洲光伏市場開始不斷萎縮,在其國內各光伏企業不斷倒閉的同時,也給中國光伏企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。歐洲市場需求原本占據世界光伏裝機規模的70%以上,更占到中國光伏電池出口規模的80%,歐洲市場的萎縮,使得中國巨大的產能無法消化,企業處境困難,在競相降價搶占市場的過程中利潤大幅下滑。
此外,歐盟于2012年9月開始,對中國出口光伏產品發起“雙反”調查。2013年8月,中歐雙方經過多輪談判后決定,以“價格承諾”的方式達成“友好解決方案”,中國企業每年可向歐洲出口7GW的組件配額,配額內的產品將不征收“雙反”稅率,但需要承諾產品價格不低于0.56歐元/瓦,自2013年12月6日起,將對未參與“價格承諾”的中國太陽能板生產商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。至此,雖然中歐光伏爭端落下帷幕,但價格承諾導致產品競爭力下降、組件配額對出口規模限制、較高的“雙反”稅率與政府補貼削減共同帶來的歐洲市場萎縮已成定局。
3.美國“雙反”雪上加霜
2011年10月19日,SolarWorld牽頭其他6家美國光伏企業向美國政府提起調查申請,指控中國公司對美傾銷多晶硅光伏太陽能電池,并收受中國政府的不當補貼,要求美國政府發起“雙反”調查。這對90%的光伏組件需要出口的中國企業而言無疑雪上加霜。
在反傾銷調查終裁結果中,主要被告尚德電力和天合光能被判定傾銷幅度為別為31.73%和18.32%,與初裁結果相比,傾銷稅率由31.14%下調至18.32%;在反補貼方面,尚德及其關聯的10家公司被判定接受補貼14.78%,天合為15.97%,其他光伏進口商和制造商為15.24%,反補貼稅率大大高于初裁的2.9%至4.73%。隨著當前光伏組件價格不斷下降,組件企業的利潤空間已經非常小,高額的關稅將把國內很多光伏企業的產品拒之美國市場門外。
4.新興市場上升空間有限
受貿易摩擦影響,2013年上半年中國光伏電池片及組件對外出口額銳減30.97%至65.22億美元,其最核心的原因是出口價格下降41.07%(盡管出口量增長17.02%)。對歐洲、北美、大洋洲的出口額大幅下滑,但對亞非拉出口有所增長。其中,對亞洲出口同比增長1.5倍(150.49%),提升至出口總額的五分之二(37.99%),超過原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歐盟;對非出口保持連續快速增長,同比增長近5倍(499.73%)。
在新興市場的成績亮眼,并非由于這些市場需求猛增,而是因為歐美市場萎縮,中國光伏產品被迫轉向。日本是2013年全球光伏領域增長最快的市場。日本市場的異軍突起事出有因——福島核泄漏發生后日本國內反對核電站的呼聲,加上2012年7月開始實施的新能源補貼法案《可再生能源法》,為日本太陽能光伏產品市場迅猛增長提供了良好契機。但由于夏普、三菱等大企業基本壟斷了日本國內光伏市場,日本國民對外國產品又比較挑剔,中國光伏企業開辟日本市場并非易事。